粤北技工学校2007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如何实现技校师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韶关市粤北技工学校 叶芬 陈少萍
[摘 要]在技工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心理问题日益明显化和复杂化。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教师,只有当师生都具备健康的心理时,师生关系才能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技校 师生 心理健康 不良现状 和谐发展 途径
一、 师生心理健康的不和谐
1、学生不良的心理现状
90年代以来,人们的教育意识提高了,无论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由于社会环境充满竞争和变化,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家庭成员将心理压力带回家中,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中学时期,学校有升学压力,老师会在教育过程中,不经意的给学生制造了竞争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的孩子,家庭主力为生计常年外出奔波,孩子缺乏父爱母爱,遭人轻视,心理形成压力;进入技校,害怕面临就业竞争,害怕失败,产生依赖或自暴自弃,这些都成为影响他们全面发展的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近年来,技校学生心理现状也就出现令人担忧的现状。据调查,技校学生不良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困难和厌学
技校学生在经过升学考试失利之后,致使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经常出现失衡,产生一些心理障碍。68%的技校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理论课听不懂,没兴趣学,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不做作业,对学习成绩抱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经常逃学泡网吧,对“勤学苦练”嗤之以鼻,不服
2)情绪情感问题
在一些单亲或留守家庭中,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亲情之爱,从小便形成了对周围环境变化冷漠,意向缺乏,情绪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他们只关注自己,缺乏集体荣誉感,学校、班级的事不关注,不负责、没有干劲,极大地影响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
3)对择业有恐慌意识
技校生在学习期间,就开始接触就业竞争。一方面,他们无心学习,不愿意苦练技术,只想着如何从父母哪里索取更多,过着安逸的学生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看到毕业生在择业中激烈的竞争,无论身体状况、学习情况、操作技能都有很高要求,而自己将来能否过关,产生恐惧。这就形成强迫、矛盾、恐慌、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影响他们独立性和适应能力的成长。
4)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由于技工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教与学之间较为松散,老师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师生之间较少直接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融洽度不高;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的向学生灌输就业竞争和生存困难的意识,或是教师将自身的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对抗、压抑心理和攻击性行为等师源性心理问题。
2、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堪忧
技校教师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未来的技校工人,他们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目前,教师已经被公认为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已是令人堪忧。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调查: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而技校教师也存在以下现状:
1)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Emotion Resources)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
玩世不恭是指个体刻意与工作以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象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学校的部分教师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不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漠视学生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工作中存在工作倦怠,很难想象他们如何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技术工人。
2)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调查中还存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如今我国正在全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佳,又如何去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又如何能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3)技校教师存在对工作感到不满意
技校学生素质较差,不服校规、老师的管理,厌学、怕苦怕累,追求安逸,经常出入网吧等,教师管理困难,但又受到学校管理要求的种种压力,从而产生厌教情绪;另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改革,教师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制度与要求;同时,在实行聘任制的前提中,专业教师的短缺,学校聘任了大部分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认为工作的付出与回报的薪金总有差距,进而产生不满情绪,缺乏归宿感。以这类不满情绪对待工作,会有何种结果?
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心理问题都已经困扰着学校教育活动的良性运转。
二、师生心理和谐发展的途径
学校在教育活动中,把心理辅导的重心仅仅放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忽略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然而,毕竟只有当我们的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专业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工作时,学校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培育出所需人才。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教师,只有当师生都具备健康的心理时,师生关系才能和谐的发展。
1、学生和谐心理的培养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把学生引导好了,才会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素质。现今,大部分技工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帮助问题学生疏导心理,这些已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心理和谐,还要做好:
1)重视“心理营养素”的培养
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外界赋予的精神“营养”成份,这就是社会、学校、人际、家庭等营造的无形“心理营养素”,它主要来自各方面的呵护和关爱。一方面,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逐渐锻炼和长成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毅力,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负面因素,善于利用多种手段缓解矛盾心理;另一方面,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时,采用如压力训练、压力竞赛、漫画、咨询活动、常识宣传等活泼、欢快的形式,以活动促宣传;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宣传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更直观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更有力的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拓宽心理辅导的广度。
2)运用“标签”效应
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都受着它的牵引,它就像车轮子一般,带着我们朝思想所指的方向前进。所以,教师要娴熟运用“标签”效应(注: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试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半年后这些士兵变化很大,真的就像信上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标签”效应),帮助学生确定“我是健康的,我是好学生,我能做到”的思想,并不断的提示他,坚持向亲人、老师、同学说出这一思想,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健康、优秀。
3)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对人的身心各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运用好“情感”这一杠杆,将会发挥意思不到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重视和增强自己活动的感染力,以丰富、高尚的情感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要善于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用情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再次,利用好情感迁移功能,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并让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的内容上,即“亲其师,而信其道”。